ID: 18178630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 教案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4510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临江仙·夜灯小阁,忆洛中旧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感知词作内容。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人的形象。 3、学习本词对比及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早年多流连光景之作,观察细致,描写生动,饶有情趣,善用浅语入诗,后期转而抒发爱国思想,取法杜诗,得其沉雄之韵,规模宏大,意境圆融。陈与义亦工词,有清婉奇丽之作,而豪放之作又接近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 本词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 这首词大概作于高宗绍兴年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历经颠沛流离、国破家亡之苦,忆起青壮年时天下太平无事,在家乡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 【读诗词】 播放音频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课精讲】 诗意:回忆当年在午桥上酣饮,同座的多是杰出才俊。长沟中的月影随水悄然无声地流去。在杏花稀疏的清影里,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上片忆昔。 以“忆”字开篇,引出对当年群贤毕至、夜饮午桥盛况的回忆,追慕向往之情,洋溢纸上。“长沟”一句写月影如被不断逝去的流水无声无息地送走。这与“杏花”二句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动静结合,表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为下片的兴叹蓄足了势头。 诗意:二十余年如同一场梦,我虽然活着,(但回首往昔,)只觉得心有余悸。闲来无事登上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古往今来有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夜半响起的渔歌之中。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二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的剧变及自已的真实心境。“闲登”一句点明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通过“月色”将目前处境与忆中之事联系起来,抒发了月色虽好而欢乐不再的伤悼之情。“古今”二句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之于“渔唱”,将深沉的悲愁化为旷达的襟怀。 上片忆昔。 表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 下片感怀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 【诗词主旨】 这首词通过回忆年轻时在洛阳的游乐生活,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了词人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情怀。 播放讲解视频 【课后练习】 1.理解性默写。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感慨都托于“渔唱”,表达词人旷达的胸襟的句子是: , 。 2.上片中,词人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中考真题)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 和_____全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使用了午桥、(长沟)流水、月影、杏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3.记叙 议论(抒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