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目标 了解小说的基本常识,学习速读的方法。 2.体会二战的残酷,理解战争对人的摧残。 3.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重点: 1. 体会战争对人的摧残,理解其象征意义。 2. 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象征意义。 3.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通过叙述者“我”叙述故事的意图。 教学方法: 速读法 文本研习法 讨论法 点拨法 串讲法 延伸拓展法 美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PPT展示千百年来战争期间的图片,铸剑为犁图片.......)战争,是千百年来人类永远无法平息的灾难,多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多少人因此而流离失所,多少人因此而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写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这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篇中篇小说,写于1956年,即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的第四年。作家当时已年近古稀,对战争有切肤之痛,同时又有自己的深刻思考。在这篇中篇小说里,作家没有写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经历和遭遇,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走进肖霍洛夫,感受二战期间一个平凡的遭遇....... 作家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纪苏联著名作家,一九六五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战争、革命、建设等重大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和思考。他的成名作是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等。 写作背景: 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人民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可是这场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灾难却远远没有结束。大批军人复员回归家乡后的生活是极其艰难的。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磨难,身心两方面都受到了严重摧残。有的成了残疾;有的因在前线受了重伤而失去了劳动能力;有的终身瘫痪;有的在战场上牺牲了;而那些幸存者也都一个个成了亡命徒(吸毒、酗酒等);他们的家人、亲人都死于战争;他们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伤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而死在途中……战后国家和人民面临着一大堆问题:怎样安置这些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归来的战士?怎样医治他们身上的创伤和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地摆在国家和人民的面前。《一个人的遭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它真实地描述了一个人从1942年在前线被俘到被释放后的悲惨遭遇和沉痛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主人公叙述自己四十年的经历反映出了这场残酷的战争带给普通人的苦难和不幸揭示了战争给苏俄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真相。 梳理情节 圈划出本文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2、标题解析: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谁?他有着什么样的遭遇? 明确: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普通的士兵———索科洛夫 第一部分(1—3),索科洛夫战前的遭遇;第二部分(4—13),索科洛夫战时的遭遇;第三部分(14—20),讲战后索科洛夫的生活。中间:讲索科洛夫战前和战时的遭遇;(与妻子相知相爱,诞下小孩,与妻子别离参军入伍。)讲战后索科洛夫的生活。(成功逃回部队,邻居来信,传来噩耗找到儿子,憧憬未来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背井离乡生活)结尾:我和“索科洛夫”的分手 索科洛夫,这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他的祖国遭遇到严峻考验的年代,在他个人承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失的年代,在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切的情况下,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慷慨无私的胸怀,战胜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的伤痛。 标题的好处:一个人可以是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千万人;可以是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苏联;可以是像索科洛夫这样的全人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3.索科洛夫人物形象分析 索科洛夫是一个勇敢、坚定、有担当的人物。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珍视驱使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反侵略战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