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264294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832403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4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国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背景: 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万 127万 武器装备 全部日、美装备 小米加步枪 拥有人口、地区 3亿多、大城市 1亿多、小城镇、乡村 国共实力对比悬殊,共产党如何去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 毛泽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实现耕者有其田 晋察冀根据地农民游行, 拥护减租减息政策 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概况: 时间: 内容: 总路线: 结果: 1947年7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分到土地后喜悦的农民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意义: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农民从亲人参军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挺进? 0.背景: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决战时机成熟 人民解放军经过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战略防御 1946.6———1947.6 战略进攻 1947.6———1948.9 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战争分阶段 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经过 结果 1948年9月-1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 锦州、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形势图 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 三大战役 2.淮海战役: 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经过 结果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 徐州为中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