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18303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课件(共15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39733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三,九年级,语文,统编,ppt,15张
  • cover
(课件网)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也推崇苏轼、黄庭坚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背景介绍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初读感知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的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时间 地点 事件 事件 下片 上片 解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昔日的游览 在洛阳城南十里 出色的人物 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上畅饮,在座的大多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上,随着流水悄悄地流逝,悄然无声。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我们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朗读诗歌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 (白天) 繁华热闹 (晚上) 明净、幽美 清寂、静谧 以静衬动 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然而逝、一去不复返的象征意味。 品析上阕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明初春季节,提供美丽背景(清幽雅致) 情致高雅 闲 情 逸 致 作者以初春的杏花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 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 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情致高雅的生 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以请笛声的悠扬尽写豪俊们欢饮达旦的 豪爽,以及他们的英姿情态、闲情雅趣。 品析上阕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1、上片中,词人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使用了午桥、(长沟)流水、月影、杏花疏影、笛声等意象,营造出优美、恬静、闲适的意境。 品析上阕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 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品析上阕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多年的岁月犹如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已化作渔歌在夜半响起。 整体感知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时间之长 噩梦般的现实 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 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场恶梦的感触。 这两句概括了国家和个人急剧变化,道尽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