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27892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02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中,语文,统编,选择性,必修,下册
  • cover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鲍照及时代背景,积累文学知识。 2、理解本诗所抒发的情感,并能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 3、赏析本诗的艺术魅力,并能流畅准确地表述。 重点: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歌主旨及情感。 难点:用流畅精准的语言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提问引导,尽量让学生回答,在掌握诗歌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重点明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3、合作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诗文及注释,回答问题 师问:题目有何含义? 引导:“拟”何意?请组词。 鲍照要模拟的“行路难”是什么? 鲍照写《拟行路难》是为了寄寓什么?看注释。 明确:模拟“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 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这是其中第四首。 二、诵读感知,初步理解诗文 1、自主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2、师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句诗最能看出来? 引导:诗中那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当你忍气吞声、不敢说话的时候你的情绪会怎样? 刚刚我们就说道,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是用来表达什么的? 明确: “吞声踯躅不敢言”。悲愤无奈。 3、齐读,再次感受诗人的悲愤无奈。 三、知人论世:悲愤有因 师问:古语有言:“悲愤出诗人”,那么,鲍照为何而悲愤呢?请阅读以下补充材料,简要概述。 PPT补充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士族门阀制度(即以门第出身地位为唯一选拔标准),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引导:什么时代?有什么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