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 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引起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相撞和张裂 B.弯曲和断层 C.火山 D.地震 2.读图,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是( ) A. ②→③→①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3.图上距离为 12 厘米,实际距离为 3600 千米, 则该图的比例尺为( ) A.1:3000 万 B.1:300 万 C.1:30 万 D.1:3 万 4.以下各组岩石按成因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①花岗岩、砂岩 ②砾岩、页岩 ③砂岩、石灰岩 ④大理岩、板岩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5.菲律宾中部莱特省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 此次泥石流造成 1 800 多人死亡,3 000 多人失踪, 泥石流从成因分类属于( ) ①地质灾害 ②气象灾害 ③自然原因为主 ④人为原因为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当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 行为正确的是( ) A.地震来临时,迅速跳楼逃生 B.火山发生时,近观震撼场景 第 1 页(共 13 页) C.台风来临时,广告牌下避风 D.泥石流发生时, 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7.下列描述中难以作为地壳变动证据的是 ( ) A.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 B.南极地区有煤炭资源 C.火山喷发和地震 D.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8.地理科学探索是正确认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途径之一,一般包括“观察发现—大胆假设—寻找 证据(实验验证)”等过程。尼泊尔大地震发生之后, 爱动手的李明上网查找了近几年全球发生的 6 级以上的地震,并在板块分布图上标注了位置。据此, 你认为李明在查找资料之前, 作出的合 理假设是( ) A.大地震一般发生在板块边界处附近 B.大地震很容易引发海啸 C.发生地震的地方容易喷发火山 D.主震发生之后, 还会发生余震 9.某海域大陆架发现大量的含煤地层, 可推断其古地理环境是( ) A.珊瑚繁生的浅海 B.辽阔的温带草原 C.干燥的热带沙漠 D.湿热茂密的森林 10.我市地处山区, 泥石流多发。下列措施有助于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是( ) A.破坏地表 B.植树造林 C.乱堆矿渣 D.毁林开荒 11.2021 年 2 月 13 日晚发生的福岛县近海的地震,让福岛再一次引发全球的关切。据称, 该地 震正是 10 年前日本“311 大地震”的余震。2011 年 3 月 11 日 14 时 46 分, 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 近海发生大地震,史称“311 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首府仙台市以东的太平洋海域,震级最 终被测定为 9.1,震源深度测得数据为 24 千米(14.9 英里),并引发最大爬高 40.1 米的海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 2 页(共 13 页) A.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划分为七大板块 B.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使地壳可以不断运动 C. 日本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故地震频繁 D.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地表岩层发生弯曲和隆起 12.如图中的甲位于( ) A.东半球、低纬度 B.东半球、中纬度 C.西半球、低纬度 D.西半球、高纬度 13..某同学在旅游时拍摄到一线溶洞照片,形成溶洞的这一景观的主要外力是( )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生物 14.下列地形变化, 是由生物作用直接引起的是( ) A.大堡礁的形成 B.风蚀蘑菇的形成 C.风蚀城堡的形成 D.上海“崇明岛 ”不断“长大 ” 二 、填空题(30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站得高,看得远, 这是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 ,登高才能望远。登多高, 望多远, 通 过计算得到了下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