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等式的性质 第三章 3.1.2 等式的性质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等式的性质》说课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初步经历了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之后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这将为后面讨论方程的解法准备理论依据。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索出等式的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在探索、观察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归纳建模和应用中整合信息的能力。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学生交流协作意识;通过现实情境,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价值。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本课的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为 x = a的形式。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法分析 教学模式 数学实验课 教学方法 探究式、发现式 教法设想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等式的性质》说课 学法分析 学习方法 自 主 观 察 合 作 交 流 《等式的性质》说课 猜想发现 实验探究 归纳建模 教材分析 教法分析 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 《等式的性质》说课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 新知导入 实验建模 知识探究 《等式的性质》说课 实践应用 知识再现 发展思维 知识拓展 回顾反思 知识梳理 课外作业 知识延伸 《等式的性质》说课 等式性质一 等式的两边必须同加同减 等式两边必须加、减相等的量 问题一: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翘翘板保持平衡? A 一边重量增加,另一边减少 B 一边重量增加,另一边保持不变 C 一边重量增加,另一边也要增加 问题一: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翘翘板保持平衡? 《等式的性质》说课 等式性质一 等式的两边必须同加同减 等式两边必须加、减相等的量 问题二:怎样才能让翘翘板更长时间的保持平衡? 《等式的性质》说课 实验一:探究当平衡的天平一边的重量增加时,另一边的重量要增加多少,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建立模型 归纳性质 《等式的性质》说课 a + 1 = b + 1 a + 2 = b + 2 …… a - 1 = b - 1 a - 2 = b - 2 …… 如果 a = b,那么 a±c = b±c. (字母a、b 、 c可以表示具体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个式子.) 《等式的性质》说课 实验一:探究当平衡的天平一边的重量增加时,另一边的重量要增加多少,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建立模型 归纳性质 《等式的性质》说课 等式的性质 1: 等式两边加 (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性质》说课 实验二:探究如果在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结果会怎样? 猜 想 验 证 演 示 归 纳 《等式的性质》说课 提出问题 建立模型 例题剖析 验证结果 如图,求x的值. 2克 5克 10克 7克 x克 x + 7 = 17 x + 7 - 7 = 17-7 x = 10 《等式的性质》说课 例:利用等式性质解下列方程: (1) x-5 = 20 (2) -5x = 20, (3) x-5 = 4 分析:①要解出方程,也就是要将方程转化为“x=a(常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