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388833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含解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212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二元
  • cover
材料作文专练--二元思辨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免费的,往往都是最贵的”,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 以上两个语句在各方面均有启示性,根据你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盛典上,杨振宁的学生展示了他亲笔题写的八个字———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先生一生最喜欢的格言,也是他科学研究态度和为人处世思想哲学的体现。 材料二:中国民间有句谚语:“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以上两则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如何认识“拙”与“巧”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压力是负面、有害的,它损害健康和活力,影响表现和效率,阻碍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避免给自己压力。 另一些人认为恰恰相反,压力是正面、积极的,它有助于健康和活力,利于表现和效率,推动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压力。 我们究竟应该有意识地给自己压力还是选择尽可能地远离压力?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海中深潜,可见岸上之繁花 触碰海水,总会有恐惧涌上心头,置身海中,四周茫茫一片望不到头,沉入海底,巨大的压力让人不得不低头。因此人们总是惧怕了入海,渴求着上岸。可是,我们怎么忘记了,正是海的磨砺,让我们在岸上更好的生活,正是海的广阔,让我们在上岸之后,想去追寻更远处的风景。海中深潜后,方见岸上之繁花。 有人认为,入海何来的好,仅仅待在岸上,不用挣扎,想去哪去哪。诚然,不入海则无需经历浪涛袭卷时的惊心动魄;也的确,无数入了海的人都在扑腾着游往岸边。但人们也一样常言“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 ”没有在海中挣扎过的人,也许生来优越,可他们只能看到那一小片的天地,也以为世界就只有他们所生存的地方那么大。他们没见过海底绚烂的海草,神奇的生物,也不会知道遥远的热带从林、覆雪的西伯利亚平原,这样的岸上生活是无滋无味缺少色彩的。 反观那些上了岸之后又反复入海的人。他们坚信,积压在那羽翼上的巨大压力会有一天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我想起改革开放之初下海的人们,他们在海中寻一方独属于我们的天地,在那个天地中产出的海鲜、水草让这个世界焕然一新。我想起面对美国芯片封锁,下海自主创新研发的华为,那一次次的深潜,让大海翻涌起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浪花,看到更广阔的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