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造血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要落实这些任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是不适合的。“任务驱动式”是将教学安排在问题情境中,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达到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种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转变学习方式。同时,新课程理念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转变教师角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教材强调的绘图思路是绘图+加工,从这个层面而言,画一个形状并不难,难点在于加工思路和方法的设计与运用。故将本课设计为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领会计算机绘画与手工绘画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所以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学生对电脑绘图方法的体验,这种绘画思路逐渐建立之后,对于学生更熟练的在“画图”软件中完成各种绘制是非常有帮助的。(二)学生情况:授课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和卡通形象进行导入与激趣,并通过不断转换任务,丰富练习内容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之前的绘制简单几何形状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能够体现出组合的思想,如三角形与矩形组成的房子等,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画图软件,他们主要的关注点仍停留在手绘线条和为已有图画填充颜色上,大多数学生对于图形的加工缺乏意识。(三)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式。(四)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展示、个别指导等方式,让学生落实双基,通过对比不同的绘制方法和对绘制过程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操作,启发创作思路。(五)技术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设备和电子教室软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画图中的选择工具选中对象。学会对选中的对象进行移动和删除操作,并能够进行简单组合。学会使用透明选择。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自主尝试练习活动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范例展示,让学生开阔思路,激发创作灵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通过自主尝试和互相交流的方式学会操作的乐趣。感受与手工绘图的不同,体验计算机画图的特有方法,产生进一步使用计算机绘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拼图游戏吗?2.在黑板上出示四块拼图,如图: 3.指名到黑板前玩拼图游戏。4.再出示四块拼图,如图 活动:学生指挥老师玩拼图。引导学生按“先选择哪块拼图,再向哪移动,最后停止。”的句子结构指挥老师拼图。5.同学们!我们不仅能用纸片玩拼图,还可以用电脑玩拼图呢!你们想玩吗?6.今天我们就一起在画图中玩拼图游戏!(板书课题:大家一起玩拼图) 观察拼图尝试拼图指挥教师拼图 通过拼图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挥教师的拿取与摆放,让学生体会选择与移动拼图的过程。 引出学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一)选择1.屏幕广播:画图软件打开“拼图”如下:2.同学们!你们指挥老师玩拼图游戏时先要告诉老师什么?那么现在要用计算机玩拼图游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