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488154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破晓之节——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12次 大小:168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破晓
  • cover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破晓之节———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5月20 日“网络情人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 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分析: 一、考题分析 该作文题目要求从年轻人对传统佳节的淡忘以及对西方及人造节日的热捧现象入手,探讨为何出现这种现象、我们为什么需要节日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 审题要点包括年轻人对传统佳节的淡忘,西方节日及人造节日的热捧现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阐述我们对节日的需求以及理想中的节日是怎样的。可以从文化认同、社会变革、商业文化等方面着手,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三、构思要点 传统佳节淡忘的原因 分析年轻人对传统佳节淡忘的原因,可能涉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文化断层、信息过载等。 举例说明传统佳节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的起源、内涵和习俗已被淡忘的现象。 西方及人造节日的热捧现象 探讨为何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在中国得到热捧,以及人造节日如双十一、吃货节、网络情人节成为购物狂欢的原因。 引用相关数据或事例,突显这些节日在消费文化中的影响。 为何出现这样的现象 分析社会文化的变迁、全球化的影响、商业化的推动等因素,解释为何出现年轻人对传统佳节淡忘,对西方及人造节日热捧的现象。 引用专家观点或研究结果,增加论证的权威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节日 引出对节日的需求,如弘扬传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释放压力、促进人际关系等。 通过例证或个人经历,说明节日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 提出对理想中的节日的期望,如兼具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强调家庭团聚和社会参与等。 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手段促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传统文化节庆。 四、补充说明 注意文中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使观点有力有据。 可以加入对年轻人群体的观察和调查,增加实证的支持。 引用相关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结语 在文章结尾,可以强调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提倡在建设未来的过程中,既能尊重传统,又能接纳新潮。同时,呼吁社会对于节日的重视,引导人们更理性地对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五、范文欣赏 破晓之节———传统与创新的交织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此乃唐代文秀的《端午》诗,道出了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然而,在今日的社会中,许多年轻人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然模糊,而西方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却备受热捧。人造节日如“双十一”、“吃货节”、“网络情人节”等也成为了大众的狂欢。此现象背后,隐藏着何种原因?我们为何需要节日?我们又需要怎样的节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节日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标记,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中秋等,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反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而西方节日的盛行,一方面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年轻人对于新奇、独特体验的追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