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是“物质性质与应用”学习主题中继氧气、水之后又一个重要的教学对象。本课是通过实验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进一步建立认识物质的一般思路、方法同时提升探究能力,进一步完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发展物质观。也为酸碱盐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来自生活经验,课程学习中获取的对二氧化碳部分性质、用途的感性认知,缺乏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运用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获取对物质的理性认识。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但探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2022版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及学业要求也分别给出了说明: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与用途的关系;能通过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能进行证据推理,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综合问题,从辩证角度评价二氧化碳等 。 因此,结合上述分析和依据,我从化学观念、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思维、知识迁移四个维度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与实践,掌握CO2的主要性质。建立与用途的关系。 (2)能初步正确书写CO2与水、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 (3)能初步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并尝试分析具体问题。 (4)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归纳。体会化学研究物质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5)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正确认识CO2。保持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及探究过程确立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难点是控制变量法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进一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想与方法。 二、教法、学法分析 为达成以上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有效突破,我将以问题启发、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多组实验探究活动,适当、适度的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学生也在合作与探究中勇于动手实践,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和能力提升。 三、实验改进的依据和意义 这张思维导图充分说明实验教学对本课知识呈现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为此,我结合实际教学和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我对本课两个实验做了相应改进。 (一)教材中提供了“阶梯蜡烛”实验(如图一)教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从而发展证据推理、预测物质性质的思维能力。 实际教学中阶梯蜡烛的实验操作会因二氧化碳倾倒方式和速率干扰导致高的蜡烛先灭,影响学生的判断。所以我用一个小T型管解决了这个不必要的意外(如图二)。将T型管固定在高、低不同的两只蜡烛的对面,点燃蜡烛后缓慢按压充有CO2的气囊,使得气流较缓得从T型管两侧均等流出,学生能详实的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提高实验成功率,更有助于学生在看到气流与蜡烛接触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做出对现象的正确描述和性质归纳。 (二)教材以一组“谁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的探究活动(如图三)教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同时初步体验“控制单一因素”的科学探究,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和兴趣。 但该实验步骤一便告诉学生酸能使石蕊变红,这会限制他们的思考,而且需要多瓶二氧化碳。因此也有这样改进的———将湿润的和干燥的石蕊试纸串在一起,通入CO2 一段时间后多个实验现象一同呈现,再对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整合到一起,涉及实验因素多,信息量大。在新课教学环节中初次通过“控制变量” 的思想展开实验探究,对 “喝碳酸饮料而不知其因” 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缺失了学生由逐步猜想到实验结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所以我本着实验简单易操作,节约药品的同时又尊重学生目前的思维能力,给与学生体验空间,帮助学生知识高点自我推动的原则,做了一个灵感来自厨房中调味盒的“盲盒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