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知音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一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列子-汤问》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解题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曾任左拾遗,作谏官,46岁上疏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写下《琵琶行》,其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等,官至刑部尚书。 他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著有《白氏长庆集》,现存诗3000首,其诗风清新自然、通俗易懂。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铮 悯然 转徙 浔阳 声声思 捻 霓裳 衣裳 红绡 钿头 银蓖 谪居 还独倾 间关 贾人 荻花 裂帛 幽咽 船舫 虾蟆陵 呕哑 嘲哳 阑干 琴弦 zhēng mǐn xǐ xún sì niǎn ní cháng shang xiāo diàn bì zhé huán jiān gǔ dí bó yè fǎnɡ há mɑ ōu yā zhāo zhā lán xián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明年秋 使快弹数曲 因为长句 凡六百一十六言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 如听仙乐耳暂明 凄凄不似向前声 (第二年) (于是创作) (总共) (容貌) (年纪大了) (整理) (突然冲出) (先前) (忽然) (畅快) 文言知识提示 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话,名词 字,名词 说,动词 言 数 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今夜闻君琵琶语 说话,回答,动词 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 初为《霓裳》后《六幺》 为君翻作《琵琶行》 写,创作,动词wéi 弹奏,动词wéi 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 商人重利轻别离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轻轻,形容词 轻视,动词 哭泣,动词 眼泪,名词 因为 古:于是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阑干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向前 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 古:年龄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