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645445

【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含反思)

日期:2025-05-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057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核心,素养,目标,15课,明朝,对外
  • cover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内容分析 明朝封建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额条件。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史实,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图片等资料,分析郑和下西洋、威继光抗倭的相关背景。 时空观念:以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对比西方国家最早的航海家的相关史实,认识和平交往的意义。 历史解释: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情怀: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比“宋代海外贸易图”和“元朝交通路线图”两图 到了明朝,中国又发生了哪些对外交往的事件呢 (二)讲授新课 1.郑和下西洋 (1)教师活动 通过史料和教材解读,明确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 (2)学生活动 学会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补充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航海家出航规模等历史资料,得出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4)学生活动 了解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初步掌握计算历史事件和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 2.戚继光抗倭 (1)教师活动 了解“倭患”概念、及戚继光抗倭的经过、意义。 (2)学生活动 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实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是当之无愧的。 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活动 了解葡萄牙殖民者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2)学生活动 知道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七、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经济和文化的频繁交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八、教学反思 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戚继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民族英雄,个人武艺高强,谋略过人,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还是理论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向他们这种高尚的精神和高深的智慧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