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 教学设计思路 一、关于课堂设计: 《祝福》是经典篇目,备课之初,寻找一个能够把整个教学过程有机串联起来的切入点:既不脱离《祝福》这篇课文,也不背离小说教学的特点,更要突出鲁迅文化深刻而广博的内涵,彰显鲁迅文章在今天的探索意义。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很难有充分的阅读准备,这么深刻的小说,千头万绪,到底该怎么入手呢 经过多次探究文本、挖掘主旨,最终确定了这节课以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所描述的祥林嫂“活不得,死不能”的悲惨命运为主线,以剖析主人公祥林嫂“不得不死”的社会根源为收束点。 用三个片段,串联起学习《祝福》这篇小说的三个环节: 1.初探人物———祥林嫂的“活”:苦苦的抗争与追寻。 2.再析环境———鲁镇这个无形的网以及周围人组成的有形的网,加速了祥林嫂的“死”。 3.升华探究———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围绕这三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内容相关且逐步深入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 二、关于学情设想及预期效果: 考虑到小说较长,内容较多,主题深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必须从快速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小说主要内容和人物命运与思想的置换,再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剖析旧社会劳动妇女重重压迫下悲惨命运的根源,从而领会鲁迅的好友许寿裳所说的“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的深刻论断。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2.把握祝福景象的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期望整堂课,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设计多个问题,用问题导读,让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思考状态:既有预设,又灵活应对生成,争取实现高效课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 2.把握祝福景象的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知到鲁迅先生把封建礼教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假面看得非常清楚那些封建卫道士的滑头伎俩,都被他一一揭露。“人性无存,良知泯灭,才是他们的本质”。今天我们学习的《祝福》这篇小说,看看鲁迅先生又为我们揭示了怎样的人间黑暗! 二、分析课文: 快速浏览文章,熟悉文章结构。 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3--33)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0)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二、初探人物:(本学习环节旨在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 1.祥林嫂是一个_____的女人(要求:语言简明、生动,符合人物身份) 解析:分析祥林嫂形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A.肖像描写——— 1.祥林嫂初到鲁镇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 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祥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又只是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祥林嫂再到鲁镇。 思考: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明确: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与前面第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