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主观题 命题角度四———观点迁移运用 一、教学目标:熟知信息类文本主观题“观点迁移运用”类新题型命题形式,探寻答题方法,提高答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高考导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关键能力”提到了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群”)、信息转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信息处理能力,即从材料中快速检索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获取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和迁移运用信息,并能够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二)梳理考试题型 2021年 新高考卷Ⅰ卷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解读比较观点类 2022年 新高考卷Ⅰ卷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解释分析现象类 2022年 湖北省荆荆宜高三起点考试 5、汪曾祺在《胡同文化》里写到:“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你如何看待“随份子”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解释分析现象类 2022年湖北省2023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已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解读比较观点类 2022年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考试 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最近,不少观众纷纷为沉浸式AR越剧《红楼幻境》点赞:该剧用六个空间呈现小说的经典情节,串联起完整的宝黛爱情故事。观众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空间后,戴上AR眼镜可以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并通过扫描物件弹出的诗词和回忆影像,丰富观赏体验。 解释分析现象类 《衡中同卷周测卷(一)》 10、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读比较观点类 题型归纳: 解释分析现象类 2、解读比较观点类 (三)聚焦高考真题 (2021年 新高考卷Ⅰ卷)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都含有动作;②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四)制定答题策略 1、第一步,读懂题干,熟知题目类型,明确题目要求。 2、第二步,锁定文本论点,找准题干所给材料或观点与文本的契合点。 3、第三步,准确分析,规范答题要点。 (五)强化习题训练 (2022年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考试)4、请结合材料二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最近,不少观众纷纷为沉浸式AR越剧《红楼幻境》点赞:该剧用六个空间呈现小说的经典情节,串联起完整的宝黛爱情故事。观众自主选择进入不同空间后,戴上AR眼镜可以欣赏演员们的表演,并通过扫描物件弹出的诗词和回忆影像,丰富观赏体验。 答:①作品的六个空间和扫描物件可以满足文化消费个性化需求: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欣赏;②作品多样化的内容和不同的观看形式实现了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