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愤 陆游 导入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 2. 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并背诵。 3. 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背景展示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幸免于难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绍兴八年(1138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秦桧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 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背 景 北宋—南宋 偏安一隅,主和派把持朝政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2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书愤》 写作背景 古人为兄弟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国政的。比如,周文王的长子,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如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因此字为“仲谋”。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季,是最小的,但也有例外,如汉高祖刘邦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似乎应该称“叔”,但刘邦被称为刘季。父亲的哥哥称为伯父,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如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 文化常识 古代兄弟排行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语。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文化常识 中原和中国 写。 愤懑,悲愤。 愤: 书: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题 解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 愤 激情朗诵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第二环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第二环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环节 塞上长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