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703949

江苏省四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907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四校,2023-2024,学年,学期,12月
  • cover
江苏省四校2023-2024学年上学期12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作《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咸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 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 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 周宝偀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并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关于金陵凤凰台,吴敬梓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凤凰台以李白之诗而名”,另一句是“台之风景尽矣,徒以李白诗存其名耳”。这是一个近乎悖论的情形:因为李白之诗而闻名的凤凰台如今仅仅凭借李白诗而存其名。对后人来说,凤凰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李白曾经来过。更重要的是,他留下了题写凤凰台的诗歌空间,将后世的游观者覆盖在今与昔和此地与彼地相互交错的时空维度之内,由此激发并导引了他们的感官经验和内心冥想。这个高度文本化的凤凰台自此替代了物质形态的凤凰台,构成了凤凰台书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