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在线交流》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信息科技教材第3课《在线交流》,主要学习在线交流的方式和在线交流中数据的传输方式,了解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加深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的本质的认识。教材中的图示案例,让学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体会互联网是如何将复杂的远程数据传输和通信等问题逐步化简为分解,编码,传输和重新组合等一系列的规则的。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身边的网络应用大环境有了体验和经历,达到初步“适应”在线生活的程度。能够使用社交工具与家长、教师及同学进行线上交流。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网络的相关知识具备浓厚的兴趣,但是对网络背后的“基础原理”还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中提供有趣的素材和活动给予指导启发。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相关生活经验,可以从相关生活经验中入手,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掌握在线交流的数据传输方式及原理。 教学目标 1.了解在线交流的不同方式,感受在线交流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 2.知道在线交流中数据的传输方式,了解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在线交流中数据传输的两种方式(独占与分包)。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数据传输的分包过程。 四、方法策略 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究在线交流背后的数据传输运转过程。利用导学单,逐步总结即时通讯工具的特点,教师引导分析数据的两种传输模式:独占和分包。将学生带入情景,利用生活中的大包裹,小包裹模拟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运输过程。课堂情景模拟体验数据包的分包过程,利用任务驱动,巩固教学重点。感受互联网中的微观世界-数据是如何传输的? 五、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 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出示ppt,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工具么?学生回答。思考:这些软件是否具有传输文字消息、文件、语音、视频等作用?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引出即时通讯工具的概念。概念:即时通信 可以实现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实时的传递文字消息、文件、语音与视频等信息。 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导入, 认识多种在线交流方式的工具。并总结它们的作用。点明本课主题,在线交流。引出即时通讯概念。 (二)师生互动,探秘原理 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问答,共同探究通过在线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近了还是远了?数据传输-独占数据传输的三个过程:建立连接,通信,释放连接概念:独占 通讯双方需要建立一条通信电路,且该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独立占用这条电路,直到该连接被断开为止。数据传输-分包概念:分包 将所有要发送的数据分成多个数据包,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之后分别发送。1.数据被细分后,所有数据可以一齐收发,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2.分包数据传输时,发送端将数据分割为符合网络环境要求的大小,对分割后的数据包进行分装、编号、发送。数据传输-分包传输中遇到的问题1.接收端在接受到数据后会进行校验,并将结果反馈给发送端。2.对于传输错误的数据包,通知发送方重发,最后按照编号顺序将接收到的数据包重新组合。 每样工具都有两面性,引导学生思考即时通讯工具的另一面,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本质。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传输中独占的意义,提升自主探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传输中分包的过程,提升自主探究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数据传输背后的数据流。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传输出现问题,计算机是如何解决的?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三)师生合作,难点突破 教学内容与活动 设计意图 1.根据图片,阐述发送信息的过程。 2.利用互联网收集资料,结合两种数据传输的方式特点,写出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