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02193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9354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诗,三首,课时,课件,18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9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回忆学习《从军行》的步骤。 释题、了解作者、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情、朗读背诵。 二、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自读要求: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画出不懂的词语,小组内讨论;朗读古诗,读出韵味。 释题: “秋夜将晓”点明时间,“出篱门”点明地点,“有感”表示感想。题目的意思是:(诗人)在秋夜天快亮的时候,走出篱门,迎面吹来一阵凉风,产生的感想。 背景: 南宋时期,中原地区被金人统治。诗人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但仍想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理解诗意: “三万里”“五千仞”是夸张的表述,形容很长、很高,数字是虚指。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来收复失地。 体悟诗情: 此时的陆游热切期盼而又满腔悲愤,他也是一年年的期盼,一年年的失望! 他不仅仅是在表达遗民的失望,更是在借遗民表达自己渴望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心愿。 从前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感受 听,老百姓在连年的期待与失望中,又在说些什么呢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三、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释题: “闻”是听闻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听闻官军收复黄河以南以北。 “河”指黄河,诗中的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黄河以北,并不是现在的河南省与河北省。收复了这些地方,意味着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势力兴起,内轻外重局面形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河北州县闻风而降,叛军迅即渡黄河,攻下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六月,叛军破潼关,进入长安。玄宗逃往蜀中,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叛军所至烧杀掠抢,并以丁壮充军,河北百姓奋起自保,配合唐军抗敌。至德二年(757)禄山被其子庆绪所杀,长安、洛阳为唐将郭子仪等收复,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乾元二年(759)叛将史思明杀庆绪,回范阳自称“燕帝”。两年后思明为其子朝义所杀。广德元年(763)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平定。安史之乱前后历时八年,严重破坏生产。唐朝由盛而衰,河北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重点词语: 初闻:刚听到。 涕泪:眼泪。 漫卷:随意卷起。 纵酒:开怀畅饮。 下:顺流直下。 诗歌大意: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趁着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全诗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心情呢 喜。 “喜”具体表现在哪里 请想象画面说一说。 四、比较三首诗的异同 本课为什么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 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呢 相同之处:三首诗都传递出诗人的一腔爱国情怀。 不同之处:前两首感情基调是沉抑的,第三首是喜悦的。前两首也有不同,《从军行》表现将士们不畏艰难,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的是诗人对南宋朝廷只顾自己安逸享乐,而把收复失地的事情抛之脑后的无奈与气愤。 五、总结 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有爱国的责任与担当。当下,我们要学好知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 六、布置作业 班级要创办爱国诗集周刊,向大家征集诗稿,课后请同学们搜集爱国诗歌。 再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