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07184

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860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解析,试题,语文,月月,学期
    NT20名校联合体高一年级12月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其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文“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节选)》) 材料二; 在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中,“意象”是核心概念之一,几乎与其他重要概念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不过在朱光潜美学著述中,“意象”的涵义并不十分确切,它的能指常常处在小幅变动之中:尽管如此,其“意象”概念仍旧具有相对稳定的基本内涵指向。 《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早年构建其“美感心理生成”论美学体系的代表作。他在其中援引克罗齐的“直觉说”这样阐发道:“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正如玫瑰花在我们“心中”形成的是“一个无沾无碍的独立自足的意象”,而“这种独立自足的意象或图形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从朱光潜对克罗齐“直觉说”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确认,朱光潜正是将审美意象视为艺术形象的,也就是说在朱光潜眼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