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案册 学科: 年级: 学校: 教师: 至 学年度 第 学期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一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天气与气候 指导思想: “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 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己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地球系统”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大气运动形成了天气和气候现象,岩石风化形成了土壤,流水和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重要力量。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10.1天气和气候 11.2自然灾害 内容要求: ①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最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③结合实例,知道台风、洪涝、干旱、沙尘暴、泥石流 等灾害及其影响,树立自我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学业要求: 1.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气象数据,描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建立气象数据与天气状况之间的联系。 2.对天气、水体、岩石、土壤等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动手实验,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3.知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掌握防灾减灾和应急逃生的基本方法,树立关爱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在二年级下册《了解天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初步知道了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等,了解了天气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天气预报的内容。在本单元,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天气变化有什么规律,怎样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认识气候和天气有什么不同,以及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等。 本单元设计了4课,包括第1课、第2课、第3课和第4课。 第1课是《一天的气温》。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使用气温计,引导学生知道气温是指什么、如何正确地测量气温,并用连续测得的一天气温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这些内容将对后续认识气候的概念打下基础。最后拓展到气象小常识,了解百叶箱的结构、功能等,以及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如何测定的。 第2课是《风向和风力》。在天气预报中,常常听到风向和风力的用语。风向是怎样确定的?风力又是什么意思?本课从观测风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知道风向、风力的基本含义,并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及制作风向标、风旗等简易工具,对风进行观测并描述天气。 第3课是《观测云和雨》。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天空中云的形状和云量等现象,以及制作简易工具测量降雨量等方式,对云和雨进行观测并描述天气。 第4课是《气候和气象灾害》。本课主要是了解气候和气象灾害。前者是在前3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