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874698

2024届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1月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5次 大小:1595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届,分类,答案,阅读,文言文,汇编
  • cover
文言文阅读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修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刘弃。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上方向儒术,尊公孙弘。及事益多,吏民巧弄。上分别文法,汤等数奏决谳以幸,而黯常毁儒。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欲诛之以事。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 天子既数征匈奴有功,黯之言益不用。始黯列为九卿,而公孙弘、张汤为小吏。及弘、汤稍益贵,与黯同位,黯又非毁弘、汤等。已而弘至丞相,封为侯;汤至御史大夫;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黯褊心,不能无少望,见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上默然。有间黯罢,上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 (司马迁《史记·汲黯传》) 材料二 汲黯进积薪之言,武帝为之默然,是必有所中矣。已而曰:“人果不可以无学。观黯之言也日益甚。”太史氏推原其故,谓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果足以知黯之心乎? 天子招文学儒者,告廷臣以所欲为,则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谓公孙弘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谓张汤深文巧诋,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谁实为知黯者?必信褊心之言,此与儿童之见何异?淮南谋反,独惮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卒以不敢。若黯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帝自为太子时固已惮其严矣。即位既久,大将军青侍中,帝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或时不冠。至黯见,不冠不见也。尝坐武帐不冠黯奏事避而使人可之。为中大夫,固以切谏不得久留,出守东海,大治。帝闻而召之,列于九卿。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杂著》)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尝坐A武B帐C不D冠E黯F奏G事H避I而J使K人L可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附,指亲附、结交,与“齐人勿附于秦”的“附”意思相同。 B.非,指没有,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非”意思相同。 C.望,指怨恨、责怪,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望”意思不同。 D.取容,指曲从、迎合他人,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摧眉折腰”意思相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汲黯不太讲究礼数,常当面顶撞人,朝堂之上也直言进谏,招来其他臣子忌恨,其实他对自身修养不懈怠,品行正直高洁。 B.对汲黯的积薪之喻引发汉武帝不满一事,司马迁认为汲黯心胸狭窄语含抱怨,陆九渊则认为汲黯仗义执言,说中武帝短处。 C.在汉武帝大怒罢朝,群臣指责汲黯的情况下,汲黯始终坚守臣子的辅弼之责并慷慨陈词,陆九渊为他不被人理解感到遗憾。 D.因为汲黯总是耿直上言,坚守气节大义,并且难以被不正当手段诱惑,淮南王谋反时最忌恨汲黯,但最终也不敢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黯时丞相史皆与黯同列,或尊用过之。(4分) (2)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4分) 14.汉武帝认为汲黯“无学”,陆九渊则说“吾必谓之学矣”。二者对汲黯作出不同评价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重庆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