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937901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766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5课,安史之乱,唐朝,衰亡,教案
  • cover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内容要求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1.通过比较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的社会变化,理解统治者的作为导致的不同后果;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原因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知道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知道五代十国的根源和影响;通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掌握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情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3.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能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理解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 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的过程和藩镇割据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诗句: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二首》 教师提问:这句诗描写的是哪个时期的社会情况?当时的皇帝是谁? (学生回答:“开元盛世”。唐玄宗。) 教师导入:唐朝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以及唐玄宗的多年治理,成为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到鼎盛。唐朝至此是否就一直强盛下去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的王朝走向没落并最终灭亡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二、探究新知 (一)安史之乱 1.展示材料: 材料一 开元以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扬、益、岭表刺史,必求良工造作奇器异服,以奉贵妃献贺,因致擢居显位。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上·玄宗杨贵妃》 材料二 (元和十四年)乙巳,上(宪宗)问宰相(崔群):“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崔群对曰:“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人皆以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任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愿陛下以开元初为法,以天宝末为戒,乃社稷无疆之福!”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元和十四年九月”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列表比较唐玄宗前期、后期表现不同的关键词,并归纳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提示: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前期 崇尚节俭 反对奢侈 任用贤相 励精图治 整顿吏治 后期 追求享乐 奢华无度 任用奸相 不理政事 朝政腐败   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③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找出安史之乱爆发的时间、叛乱的首领、起兵的地点、攻占的重要地点。 提示:时间:755—763年;叛乱的首领: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的地点:河北;攻占的重要地点:洛阳、潼关、长安。 3.展示材料: 材料一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 材料二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占据藩镇,割据一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