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53673

5.2《边城(节选)》课件(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14200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边 城 沈从文 学习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4.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1902年,生于一个困顿的军阀官僚家庭,因家境衰落,14岁进入军队,开始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他跟随湘西地方军,走遍沅水流域,得以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欢乐与悲哀,了解到各种“人生形式”。这些对他日后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沈 从 文 简 介 1923年到北京靠自学从事文学写作。1927年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任教,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沈 从 文 简 介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集合京、津一带的作家从事文学活动,形成较为一致的艺术追求和文学倾向,因而有“京派”或“京派作家”之称。“他是唯一一个能赖一汪清泉来写实生命的作家。”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代表作: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沈 从 文 简 介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重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代表作家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林徽因等。他们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具有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 派 作 家 群 沈从文,满怀青春的憧憬与热情,背负着对新世界无尽的渴望,从湘西那片荒凉、闭塞、落后的土地踏上了北京这座繁华都市。然而,他遭遇的却是一个由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编织的黑暗世界。在这座虚伪、自私、卑鄙、懦弱与冷漠交织却又华而不实的都市里,沈从文深刻认识到,唯有重塑有形的社会架构与无形的价值观念,方能唤醒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帮助我们摆脱眼前的苦难。因此,他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于展现一种“优美、健康且符合人性本真”的生活方式。他生于湘西,对那片土地及其人民怀有深深的眷恋。于是,他挥动笔墨,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湘西风俗画,以自然之美、淳朴的民风和人性的光辉,彰显他所尊崇的民族传统美德。《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背景透视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边城”这个标题寄寓着作者的一种人生形式的理想。它要跟两种现实进行对照,一方面是与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等对照,另一方面是与湘西社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