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苏 幕 遮 范仲淹 元 杂 剧 导 入 《西厢记》开篇这样写道: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面有两句话化用了范仲淹的一首词,这首词就是《苏幕遮(碧云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初读,整体感知 朗读节奏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作背景 这首《苏幕遮》词,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请你概括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上阕用多彩的画笔,描写出绚丽高远的深秋景色。 下阕借景抒情,表达客思乡愁带给词人的困扰 。 再读,理解词意 注 释 ①黯:形容心情忧郁。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③旅思(sì):羁旅之思。 翻译一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翻译二 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虚无缥缈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上去也是淡淡的翡翠颜色;金风习习,玉露冷冷,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远处无边的秋色与浩淼的水波相连,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 天色将晚,落日的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只有岸边的芳草,全不顾深秋已经来临,依然芳菲烂漫,一直开放到夕阳照不到的地方。看到了这深秋景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乡愁,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 品读,学会赏析 品读上片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 叶 波 烟 碧 黄 绿 翠 特点: 鲜艳浓烈 烟雾迷蒙 品读上片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 斜阳 芳草 画面: 夕阳西垂 芳草萋萋 想起 家 品读上片 碧云天,黄叶地。 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 品读上片 山映斜阳天接水。 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 品读下片 1. 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第一问: 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