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55260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

日期:2024-11-27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403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交融
  • cover
第19课 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 内容主旨: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对中原政权带来冲击,也促进而民族交往交流。北魏孝文帝吸取前秦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实行汉化改革,从社会各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不仅为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注入了新活力,也为之后新的大一统局面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出示地图、相关史料等,了解淝水之战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基本史实。从给出的相关史料、图片、表格汲取信息并分析,了解在这一时期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并交融的具体表现,培养对史料的分类意识,并理解其对中华民族与文明的意义。体会当时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风貌,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认同,领悟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主流。 重点难点: 重点:这一时期北方民族交往、交流并出现交融的具体表现与过程 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东汉之后的朝代更迭示意图以及西晋之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引出本课主题———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击。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朝代更迭示意图与北方政权更迭地图,不仅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内容,也直观地让学生看到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之频繁与南北对峙的形式,更好地引入本课主题,北方与中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前的碰撞与交融。 环节一:民族交往中的碰撞冲突———淝水之战 教师带学生简要复习之前所学内容,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锐意改革,使国力不断强大,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引出前秦少数民族政权与东晋汉人政权之间的碰撞———淝水之战。 学生活动:请学生讲述淝水之战的故事,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教师提问:前秦为何会淝水之战中失败? 出示教材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前秦失败原因在于军队内部民族成分复杂且不团结,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大一统的道路道阻且长。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增强课堂故事性,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学生自主用表格整理的方式,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通过分析教材文本,让学生分析理解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也使学生了解到民族交融的道路艰难漫长。 过渡:随着前秦政权的瓦解,那北方的少数民族将何去何从,北方的形势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环节二:汉化改革中的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出示嘎仙洞遗址及噶仙洞刻石拓片,引出鲜卑民族,让学生了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的基本史实。 教师出示材料: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学生通过材料得知,虽然北魏实现了政权上的统一,但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依旧存在,从而引出孝文帝及孝文帝改革。 通过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来了解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并引导学生思考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失败及灭亡的学习并为学生提供北魏内部仍存在民族矛盾的相关材料,引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对维护其北魏政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为学生出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材料,使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材料,提取材料信息来了解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具体措施,最终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过渡:我们北魏孝文帝通过汉化改革,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在这一时期,随着各民族之间这么一种交流交往的程度加深,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局面。那何谓民族大交融,大交融“大”在何处?我们进一步来学习探索。 环节三:中华民族大交融———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教师提问: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和材料,请学生回顾所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