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课 自然意趣 ———中国山水画 中华博览 欣赏·评述 你用什么方式记录你游山玩水的心情? 古人用什么方式记录? 《寒林重汀图》 庐山风光 沈周《匡庐图》 黄山天都峰风光 《黄山天都峰图》 《雪山萧寺图》 笔墨技法(用笔、用墨、用色) 青绿山水 设色山水 勾线设色 写意山水: 浅绛山水 青绿山水 浅绛山水 写意山水 勾皴点染 空勾无皴 雨点皴 斧劈皴 披麻皴 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 皴法 皴法:雨点皴 山水画的技法 皴法:披麻皴 山水画的技法 皴法:折带皴 山水画的技法 皴法:牛毛皴 山水画的技法 皴法:斧劈皴 山水画的技法 中国画的构图:三远法 高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高的形势,可以把下部虚起来,如画山头,可以用云虚化山脚,即有崇峻之感。如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反之,如画极远的平川,可把上面虚起来,也会造成平川万里之势。 平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景色要画出前后左右辽阔的空间。 平远画法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矮山及丘陵的平远山水;一种是只有田园河流的平原大地。 由前往后画出深奥之感叫深远。 画中进深大,造成一 种具有深远空间的意境。 有经验的山水画家, 都觉得三远之中深远最难 于体现。 深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 平远 高远 深远 赏名作 山水画的成熟 水墨山水 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发展 绘画艺术主流 山水画的高峰 中国山水画 萌 芽 东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游春图》隋 展子虔 唐人摹本 形成独立画科 山水画的成熟:隋代 中国山水画 对比《洛神赋图》、 《游春图 》,看看人、树、山比例哪一个合理?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成熟山水画景物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这幅青绿山水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是一幅青绿山水画,仔细观察《游春图》局部,看看这是一种什么画法,有何特点? 《溪山行旅图》北宋 范宽 绢本 高206.3厘米 宽103.3厘米。 1.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 2.表现技法:笔法雄劲而浑厚,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 3.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中国山水画 成熟 雨点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 雨点皴 中国山水画 《山径春行图》 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7.4厘米 横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临流赋琴图》 宋 夏 圭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马一角” 南宋 马远 “夏半边” 南宋 夏圭 《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 绢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8厘米 《烟岫林居图》 宋 夏 圭 绢本水墨 纵25厘米横26.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在富春江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他把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似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中国山水画 文人画 披麻皴 江南河流很多,地势比较平缓,没有坚硬的石块,为了表现平缓的土坡,运用了“披麻皴”。披麻皴笔划如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故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