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194069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 2024年广东省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86次 大小:18680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学案,答案,复习,一轮,历史
  • cover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期,开创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 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史称“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汉武帝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 经济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汉武帝时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思想文化 秦统一文字,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民族关系 秦始皇征服岭南,夺取河套地区;汉武帝北击匈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思维导图 考点1 秦的统一与灭亡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秦朝统一、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1.秦灭六国 条件 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王嬴政重用人才 经过 公元前230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 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5年2考) 原因 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而创立 内容 (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行政制度: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巩固统一的措施(5年1考) (1)措施 项目 措施 意义 文化 统一文字为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统一度量衡制度 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 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 开凿灵渠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军事 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有利于北部边境的安全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4.秦的暴政 (1)特点:急于求成和暴虐。 (2)表现: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严苛;秦二世更加残暴。 5.秦末农民大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是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按秦律要被处死 概况 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害 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2)秦的灭亡: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6.楚汉之争 目的 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 原因 势力强大的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处于弱势的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结果 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误区警示 秦末农民战争和陈胜、吴广起义 (1)秦末农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起义,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起义。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陈胜、吴广起义,而不是项羽、刘邦起义。 (3)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而不是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农民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是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考点2 西汉的兴盛(5年2考)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