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活板》 七下第六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2.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活字印刷技术及其主要特点,学习写流程说明。 3.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才能。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北宋年间,在一个印刷作坊里,刻工们秉烛苦干,在木板上雕刻印版,这项工作费时费力,倘若一个不小心,某一刀出现一点错误,很可能就会导致整块雕版被废弃。他们中间, 一个名叫毕异的普通刻工发明了一个绝妙的印刷工艺,有效解决了雕版印刷的很多缺陷, 一时间传为佳话,就连当时的著名学者沈括也在著作《梦溪笔谈》里,把它作为一项科技发明记录了下来。毕 异的绝妙发明就是———活字印刷。 二、朗读———读明句读 1. 毕异当时具体做了哪些创新 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初 步了解。朗读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毕异(shēng) 和(huò)纸灰 炀(yáng)之 字平如砥(dǐ) 更(gēng)互 燔(fán)土 用讫(qì) 群从(cóng) 二、朗读———读明句读 2. 提示朗读节奏。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3)持/就火炀之 (4)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5)每一字/皆有数印 二、朗读———读明句读 2. 提示朗读节奏。 (6)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7)有奇字/素无备者 (8)沾水/则高下不平 (9)用讫/再火令药熔 (10)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三、译读———读懂内容 1. 猜读课文,质疑问难。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一:提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同桌合作猜读,并作 记录。 任务二:全班分成三组,两组分别探究“为”“之”的意义和用法, 一组寻找文中的同义词。 三、译读———读懂内容 ※探究“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为”是18个文言虚词之一,意义广泛,需要我们根据上下 文具体判断。具体释义有: (1)作动词,读作wéi。 译为:①“做”。②判断动词,“是”。③“作为”。④“治理”。 三、译读———读懂内容 (2)作介词,读作wèi。 译为:①表被动,“被”。②表目的, “为了”。③表替代,“替”“给”。④表对象,“向”“对”“跟”“同”等。 (3)作连词,读作wéi。译为“因为”。 (4)作语气助词,读作wéi。译为“呢”“么”“吗”等。 三、译读———读懂内容 唐人尚未盛为之:做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又为活板:做,引申为制作、发明 未为简易:是,算是,加强语气 每字为一印:作为 满铁范为一板:作为 三、译读———读懂内容 不以木为之者:做,引申为制作、刻制 每韵为一帖:作为 极为神速:是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 三、译读———读懂内容 ※探究“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同样是18个文言虚词之一,意义广泛,需要我们根据上下文具体判断。具体释义有: (1)作代词,译为: 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②指示代词,“这”。 (2)作助词,译为:①“的”。②倒装标志或音节助词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译读———读懂内容 (3)作动词,译为“到”“往”。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使用代词“之”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使行文更简洁,但在翻译时, 一般需点明具体指代的内容。 三、译读———读懂内容 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指代“板印书籍”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前一个为代词“这”,后一个指代“铁板”。 持就火炀之:代词,指代印版 更互用之:代词,指代印版 三、译读———读懂内容 则以纸帖之:代词,指代不用的字印 木格贮之:代词,指代不用的字印 旋刻之:代词,指代生僻字 不以木为之者:代词,指代活字 以手拂之:代词,指代“铁板” 三、译读———读懂内容 本文中“之”主要用作代词,但其具体的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