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28145

6.1《记念刘和珍君》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165069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记念刘和珍君,课件,40张,PPT,统编,选择性
  • cover
(课件网)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根据人物外貌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4.探究鲁迅以纪念刘和珍作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的创作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了解杂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深入体会作者感情。 导入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 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 人物介绍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周树人 豫才 小说集:《 》《 》《 》(历史小说) 散文集:《 》 散文诗集:《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呐 喊 彷 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周树人 豫才 呐 喊 彷 徨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赞扬她是一位具有“干练坚决、百折不回”气概的“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青年。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与之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同时又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八国联军入侵时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提岀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结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各界民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戒备森严的卫兵突然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 文体介绍 “记念”,现在写作“纪念”,表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 “君,对人的尊称。作者用“君”来称呼刘和珍,是对她的礼赞。 本文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作总结评述。 整 体 感 知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七部分各部分的含义 1.介绍写作缘由 2.交代写作目的 3.回忆认识过程 5.叙述遇难细节 7.评述深远意义 4.概写遇难经过 6.总结经验教训 第一部分:沉痛追悼遇难烈士,阐明写作原因。 第二部分:悲叹庸人忘却牺牲烈士,进一步阐明意图牢记血债。 第三部分:回忆刘和珍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表达对她的哀悼和尊敬 第四部分: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 第五部分:写刘和珍等惨遭杀害的情况,歌颂爱国青年的英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第六部分:评述请愿和烈士死难的意义。 第七部分:总结全文,指出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