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85891

二《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208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模块,基础,语文,中职,高教
  • cover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和谐即美”的文章主旨,并注意积累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学习作者巧用材料进行论证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理解通感的用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既千篇一律又千变万化”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共同点。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的意义,把握音乐、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说起,引出设计者--中国现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然后简介梁思成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置情境,感知文题 通过PPT,让学生了解《鳟鱼》、《清明上河图》及人民大会堂等绘画、音乐、建筑作品的风貌,体会并探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在艺术作品中是怎样表现的。 三、学生朗读,理清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该部分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层(第1自然段)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所谓“持续性”的含义;第二层(第2~3自然段)以音乐作品为例,一首歌曲或乐曲总有重复,音乐的主题和演奏也都是通过重复和变化取得统一的;第三层(第4自然段)以舞台艺术为例,通过重复与变化突出某一种效果;第四层(第5~7自然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论证绘画中也是在重复中突出某一效果,并以此取胜的。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15自然段):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从四个方面分层论述,第一层(第8自然段)过渡段,作者由音乐、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转到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方面来;第二层(第9自然段)举人民大会堂为例,以重复为主,只是“这一列和另一列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第三层(第10~14自然段)以故宫为例,论证成功的建筑都是重复与变化的高度统一;第四层(第15自然段)小结以上举例内容,指出“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四、学生自读,讨论 1.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这几段的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