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89976

江苏宿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509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宿迁市,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
    2024届江苏宿迁市高三下学期调研考试 语 文 ( 注 意 事 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等用 0 .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 . 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 . 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 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 . 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伴随着文人“游走”,形式多样的文学创作活动相伴而生,而在经历鼎革的清初更具独特性。一大批“不安于居”、游走四方的文人,他们以游为隐、借游谋食、因游求道,也进行了图谋“复明”、结交英豪等活动,其“游走”所构筑的文学世界也因之发生变化。游走让文人得江山之助,创作了大量山水、投谒、送别、唱和诗等。其中所饱含的心境、动机与前代迥异,促成了诸多文坛“新质”的生成,而诸如编纂、评点诗词文集对文坛风气的转移,流人文学兴盛等,更带来了士人人生选择和治生方式的复杂化。 因明清易代,文人“游走”的动机更为多元,呈现出复杂的人生选择面向。他们登山赴水,与自然为友,甚而苦游、穷游,以“浪迹”行为自虐自苦。顾炎武曾在“游”中数谒明孝陵以“寻求悲壮”,行走边塞以勘察舆地,复国之意味不言自明。饱经丧乱的清初士人普遍贫困,其游走也多了一份红尘苦味,似乎更“世俗”化。他们往往主动或被动打破“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的人格坚守,“饥驱”成为游走的重要原因。江西易堂诸子因饥驱而游艺四方,苏州计东亦因饥驱而浪游南北,学者陈确甚至表示“治生尤切于读书”。与此相关的“利达”之诱也是文人纷纷出游的真正动因,或流寓他乡,或入幕为宾,或坐馆为师。黄宗羲云:“慨然记甲子蹈东海之人,未几已怀铅椠入贵人之幕矣。不然,则索游而伺阍人之颜色者也。”可见用世之志与谋身之需之于文人人生选择的切要。游走,扩大了士人的生存空间和治生路径,也推动了地域间文人的流动与切磋。 “游走”的休止符可能就是“流寓”。遍布乡野与城市中的“流寓”现象在清初更加普遍,诸多结社、文会,常有流寓者的身影侧身其间,长期游食异乡的曾灿发现某次集会中“强半是流寓”。彼时江浙地区的文化繁盛,诸如淮安诗坛的崛起、扬州社集唱和的繁兴等,多得益于流寓文人的引领,朱彝尊断言“浙词之盛,亦由侨居者为之助”。康熙十八年的博学鸿词科促成众多诗词文曲大家汇聚京师,其中不少文人曾游走四方,或因入选为官而流寓北方,对南北文化的交融作出了贡献。 “游走”带来了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变化,也带来了南北文化的充分交流。清初时期,诸多重要的文坛活动与风尚新变借由游走南北的文人通力完成。诗集编选活动如顾有孝《百名家英华》兴起的宗唐风气、吴之振《宋诗钞》引领的宗宋趣尚等,都是南北文人共同参与的结果,借由游走与传播,在江南与京师等地产生持续性影响,力扫诗坛积习,诗风一变而为宗唐抑或宗宋,以达到立论、存史与标榜声气的旨归。此际,诗文主题征集活动亦兴盛,文集结撰也随之完成,其文学建构之功也往往有赖于文人的南北游走。他们利用诗文主题征集结识四方名流以获声名,与清初词坛复兴局面息息相关的词集评点活动也来自这一风尚。词作者与评点者在创作、理论与实践上的多维互动,饱含着清词中兴的理论自觉,并辐射了南北文坛。游走于南北的文人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得以重塑,而文学的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