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298205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103张ppt)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42539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
  • cover
(课件网) “王道” “霸道” V S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 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 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 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齐桓晋文之事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了解有关《孟子》的常识,了解孟子思想和风格。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3、“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治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走进作 者 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我们认识孟子,可能是因为: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作品简介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孟子思想 1.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义也。(社会原则)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散文特点 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其次,善设机巧,引人入彀gòu,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再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孟子》生活 时 代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 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文 题 释 义 齐桓 晋文 之 事 齐桓公 晋文公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