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03922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调研语文试卷(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2180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3-2024,年高,三新
  • cover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调研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者注意到,孔子创立儒学,其思想是丰富、含混的,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但随着孔子去世,其后学往往于师说中取其一面,结果造成儒家学说的分化。例如,孔子论性,涉及到仁性、知性、欲性多个方面,但孟子.重仁性,荀子则重知性,并强调用知性规范、引导欲性;在修养方法上,孔子内省与博学并重,孟子则重充养,荀子重隆积;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孔子仁、礼并重,而“孟子多言仁,少言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康有为语),前者重视仁,后者偏向礼。孔门后学的分化说明,从“合”到“分”是学术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原因在于只有通过“分”才能使思想的某一方面得到充分的讨论和发展,同时每个学者遇到的问题是具体的,其做出回应时必然关注的是思想的某一方面。 但是“分”的结果往往又会走向“合”,这同样是学术发展的普遍规律。 因为“分”的思想毕竟是属于“合”的整体,虽然学者可以从“分”的角度建构其思想体系,但每个现实中的人,面对的却是整全的人生,就以上孔子所论的内容而言,哪个人可能只讲仁性,而不讲知性、欲性呢 即使孟子、荀子坚定的信奉者,在现实生活中也绝不可能只充养不隆积,或者只隆积不充养。 所以“分”所导致的贫乏必然走向“合”的丰富,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即“合一分———合”才是学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分”“合”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具有“合”的特点的学者,如孔子、董仲舒、朱熹、戴震等,他们都是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在思想史上往往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侧重“分”的学者,如孟、荀,以及继承孟子的陆九渊、王阳明,发展荀学的李觏,以礼代理派学者凌廷堪等,虽然也构成儒学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其意义往往在于对前者的完善和补充,甚至是对立和批驳。这说明“分”固然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过程,但“集大成”则是学术发展的更高追求。如果说“评儒批法”强分荀子为法家,港台新儒家尊孟抑荀,大陆个别学者割裂盂荀或心性与政治,主要属于“分”的话,那么统合孟荀的提出,则无疑预示着学术的发展又进入一个“合”的阶段。 “合”意味着要将孔子提出的,又经过孟笱分别予以发展的内容,重新予以整合,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刘悦笛先生反对孟荀统合为内外之“合”,而倡孟荀之“内通”,提出“天—性—情—心”的理论框架,从四个方面兼祧①并统合盂苟,在天的层面上,乃是“道德天”与“自然天”的统一;在性的层面上,乃是“性本善”与“性趋恶”的统一;在情的层面上,乃是“积极情”与“消极情”的统一;在心的层面上,乃是“德性心”与“智识心”的统一。在“天—性—情—心”的结构内,“天”作为兼祧的出发点,“心”则被当做统合的终点,由此形成了闭合的圆寰,盂荀由此得以兼祧(刘悦笛《孟荀“天一性—情—心”统合论》)。此外,梁世和先生则借用美国肯。威尔伯的整合理论,为统合孟荀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张析国则借鉴康德哲学,为统合孟荀寻找形上的根据;刘九勇在哲学、历史进路之外,从道德心理学提出统合孟荀的新视角;邹晓东、翟奎凤分别从性、教以及充养、隆积的角度探讨了孟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