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64437

【核心素养目标】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524270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51张,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1.2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把握文意,学会梳理文章段落大意,划分内容层次,了解孟子和齐宣王论辩的四个回合。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特点,分析文章中人物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孔孟所处的历史时代,理解其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并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情境导入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我们把当时能让想象驰骋、意识自由、学说生发、各论观念的现象称为“百家争鸣”。在诸子百家中,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强健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同时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感知这位先贤的思想及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君都在野心勃勃地追求“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过着苦难的生活。 齐国在东方诸侯国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广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了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 写作背景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简介 孟子思想 1.性善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有气节) 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同义也。 6.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 《孟子》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 《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看法。或认为是孟子本人所著,或认为是他的门徒所著,或认为是他们师徒合著。后一种观点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于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