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水是常用的溶剂 教科书 书 名:科学 -出卷网-:华师大-出卷网- 教学目标 1.了解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3.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4.了解水和其他常见的溶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一些物质溶解时会有能量的变化,并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 6.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的条件。 7.了解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溶液的组成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物质溶解时的能量变化,区别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学难点: 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定义。 溶解度曲线 教学过程 引入:在我们周围存在的澄清透明的天然水几乎都不是纯净的水。你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一、溶液 天然水和大气、土壤、岩石等物质接触时,许多物质就会进入水中。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 例如: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矿泉水是混合物,蒸馏水是纯净物;海水、河水等是混合物 我们可以得到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中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指溶液中各组成成分性质相同,如密度、浓度、性质等。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组成不会发生改变。 想准确的了解溶液的定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关键词是均一、稳定、混合物 ②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首先看是否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其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两个方面 ③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溶液的命名: 溶液一般读做:溶质的溶剂溶液。 如,氯化钠的水溶液,碘的汽油溶液。 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 气体和液体、固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气体、固体是溶质。 ② 液体和液体形成的溶液: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溶质;若溶液中有水,则水是溶剂。 ③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一般水物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不指明溶剂。 二、浊液 活动:观察在水中加入不易溶解物质后的现象 在四个试管中,各盛10 mL水,分别加入少量泥土、熟石灰、食用油和煤油,然后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加入的物质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泥土+水浑浊,有泥土小颗粒 悬浮在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有泥土沉淀熟石灰+水浑浊,有泥土小颗粒 悬浮在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有固体沉淀食用油+水浑浊,有小油滴悬浮在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油水分层煤油+水浑浊,有小油滴悬浮在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油水分层 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会分层。 常见的悬浊液有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浑浊的黄河水也是悬浊液。 液体里分散着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悬浊液和乳浊液都属于浊液。 浊液和溶液不同,它们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浊液中的物质的颗粒远大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分散得不均匀,而且不稳定。只有设法使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得很小,才能较稳定地分散在水中。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可溶性物质在不同量的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关系是: 通常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 ①增加溶剂②减少溶质③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