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阳花鼓》《幸福歌》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第一课时《凤阳花鼓》《幸福歌》 课型: 唱歌综合课 课标分析 一). 感受与欣赏 1、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2、能感知音乐的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二). 表现 1、能够跟随琴声视唱乐谱。 2、能够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3、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 创造 1、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声音探索活动做出评价。 2、能够依据歌曲、乐曲的内容及情绪,进行即兴创编表演活动。 教材分析: 《凤阳花鼓》又名凤阳歌,是安徽民间小调,歌词生活化、口语化,全曲是单乐段结构,五声宫调式,由四个基本乐句、一个补充乐句和衬段部分组成。旋律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乐句与乐句之间连贯绵延,流畅自然。《幸福歌》是流传于湖北天门的一首民间小调,由湖北著名民歌歌手蒋桂英于 20世纪 50年代创编并首唱,是一首歌颂幸福生活的新民歌。歌曲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教学目标】 1. 在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的优秀品质。 2. 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感受、体验各地区民歌的不同音乐风格。 3. 通过识民歌、唱民歌、赏民歌、创民歌四个环节层层深入,加强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 【重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凤阳花鼓》 2、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3、欣赏湖北民歌《幸福歌》,感受其风格特点 【难点】 准确把握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用自己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创编教学过程识民歌 一、课堂导入 聆听两首小调民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对我国民歌有初步认识,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各具特色唱民歌 二、新授 1、同学们看视频中的人们正在做什么?(打花鼓) 观看视频,引出花鼓概念。向学生展示凤阳花鼓,增强学生感官体验。老师示范节奏:咚 锵锵 咚咚 锵 (找学生模仿)其他同学一起击打桌子模仿。 (学生体验,击打节奏,板书)观看视频,了解凤阳花鼓的发展历史。凤阳花鼓又叫《凤阳歌》是安徽的一首民间小调,流行于明朝时期,我们观看短片,来了解凤阳花鼓的发展历史......。同学们,刚才的短片中讲了凤阳花鼓都经历了哪些历史变化呢?旧社会的凤阳花鼓是人们逃荒乞讨谋生的手段。解放后,人民生活越来越好新时代的凤阳花鼓词曲都有很大变化,你听———(随老师一起加人声势律动) 2、学唱歌曲教师范唱歌曲,请同学们说出歌曲哪一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同学们对衬词部分印象较深刻。加入花舌音学习,让学生多方面了解我国民歌中的演唱技巧。 简单讲解衬词部分并学唱。 分析歌曲结构: 由四个乐句,一个补充句和衬段组成,视唱前四个乐句并找出旋律中反复出现了哪几个音?老师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歌曲旋律中反复出现了哪几个音?(12356)初步讲解调式相关内容。 这五个音组成了我国民族调式中的五声调式,五个音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如何判断一首作品的调式呢?大家看一下这首歌曲的最后一个音是什么,一般来说就是什么调式。 这首《凤阳花鼓》结束音是“1”,dol 是五声调式中叫“宫”音,因此这是“宫调式”。通过前后两个乐句之间关系,讲解传统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第一乐句的尾音与下一乐句的第一个音相同,这是我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完整学唱歌曲,填入歌词(师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歌曲处理:变换一演唱形式,我们用轮唱方法唱前四个乐句,补充乐句部分合起来,衬词部分加入锣鼓声,来渲染歌曲气氛。 (简单讲解轮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