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鲁迅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请问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鲁迅笔下的人物,你认识吗?他们的线条有什么特点? 对比强烈、点线面结合、线条拙朴、感情激烈 请你思考? 在众多的美术形式中,鲁迅为什么选中了版画,又为什么全力去提倡版画? 鲁迅本人的阐释: 其一:“当革命之时,版画用途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其二:他认为木刻“是正合于现代中国的一种艺术。” 鲁迅与青年 鲁迅无私无畏地支持新木刻运动,支持木刻青年,因为他从新木刻运动和木刻青年身上看到了希望,他认为支持他们就是支持革命,他要为伟大的革命出点力。 一个文人和一群画家的关系,和一段艺术史的关系,如鲁迅和木刻家那样的交谊,那样的美谈,此前的中国,没有过,此后,也没有了。 ———陈丹青 旧式木刻版画VS新兴木刻版画 早期版画:画、刻、印者相互分工,刻者只照画稿刻版; 新兴版画:画刻印都由版画家一人来完成,版画家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性 早期木刻版画 新兴木刻版画 鲁迅与新兴木刻版画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七十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成长,发展壮大的。 鲁迅新兴木刻版画运动 小结: 1、时间、地点:20世纪30年代初(1931年)、上海 2、倡议、领导人:鲁迅 继承起源于唐代的中国传统“复制版画”的基础上,引入德、英、法、俄、日等国家,画稿、刻版、拓印由画家一人完成的“创作版画” 3、根本目的:培养青年版画家、寄希望于新一代年轻人,复兴民族 4、与旧式木刻版画的区别:画、刻、印全由一人完成 5、面向人群:广大人民群众 鲁迅与德国版画家克勒惠支 《自画像》(版画) 凯绥 柯勒惠支 《牺牲》(版画) 凯绥 柯勒惠支 鲁迅不但亲自编选、出版《凯绥 柯勒惠支版画选集》,设计宣传广告,还专门写了《序目》,对柯勒惠支的画一幅一幅地作了介绍。 为什么鲁迅选择为克勒惠支打call 她的作品哪里吸引到鲁迅? 为战争发声、为苦难的底层人民发声 这是作者从许多版画的肖像中,自己选给中国的一幅,隐然可见她的悲悯,愤怒和慈和。 ———鲁迅 《自画像》(版画) 凯绥 柯勒惠支 他们都擎着空碗向人,瘦削的脸上的圆睁的眼睛里,炎炎的燃着如火的热望。谁伸出手来呢?这里无从知道。 ———鲁迅 《德国的孩子们饿着!》(版画)凯绥 柯勒惠支 饥饿的孩子的急切的索食,是最碎裂了做母亲的心的。这里是孩子们徒然张着的悲哀,而热烈地希望着的眼,母亲却只能弯了无力的腰。她的肩膀耸了起来,是在背人饮泣。她背着人,因为肯帮助的和她一样的无力,而有力的是不肯帮助的。她也不愿意给孩子们看见这是剩在她这里仅有的慈爱。 ———鲁迅 《面包!》(版画)凯绥 柯勒惠支 克勒惠支版画作品欣赏 谁都在草地上没命的向前,最先是少年,喝令的却是一个女人,从全体上洋溢着复仇的愤怒。她浑身是力,挥手顿足,不但令人看了就生勇往直前之心,还好象天上的云,也应声裂成片片。她的姿态,是所有名画中最有力的女性的一个。 ———鲁迅 《反抗》(版画)凯绥 柯勒惠支 这里刻画出来的是没有太阳的天空之下,两个耕夫在耕地,大约是弟兄,他们套着绳索,拉着犁头,几乎爬着的前进,像牛马一般,令人仿佛看见他们的流汗,听到他们的喘息。后面还该有一个扶犁的妇女,那恐怕总是他们的母亲了。 ———鲁迅 《耕夫》 (版画)凯绥 柯勒惠支 这里出现了饱尝苦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