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55028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11.1 功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2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653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十,一章,机械能,11.1,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课题 人教版 八年级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1节 功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内容组成。 2.教材从力学中“功”的含义和生活中“功”的含义的不同,取其“成效”的含义,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力学中的做功。然后通过列举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几个实例,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力学中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对学生理解这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3.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功的定义、单位及计算公式,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一道功的计算题目,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相联。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 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学情分析 学生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运动,在物体上产生效果。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小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1.视频播放提升货物的实景。 2.思考:在提升货物的过程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观看、思考。 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进行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力学中的功 2.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二)功的计算 1.功的定义 2.功的公式 3.功的单位 4.例题解析 1.看图分析、总结: (1)三幅图片中那些力对物体移动做出了贡献 (2)总结力学中的功: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想想议议”图11.1-2,思考、讨论后回答:为什么说力对这两个物体做了功?这些做功的实例有什么共同特点? (2)总结力学中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 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举出生活中力做功的实例。 3.(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想想议议”图11.1-3,思考、讨论后回答:力为什么没有做功? (2)讨论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冰球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力做功吗? (3)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① 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 ②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没受力的作用。 ③ 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4.(1)提出问题:力学中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分析实例:①重为G的物体提升1m高;②重为2G的物体提升1m高;③重为G的物体提升2m高。比较①②、①③中做功的多少。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3页有关内容,总结力学中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5.指导学生阅读、交流课本第64页有关内容: (1)学生上台板演功的公式:W=Fs (2)分步回答问题:①F、s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它们国际单位分别是什么?②力的国际单位是N,距离的国际单位是m,功的国际单位应该是什么?功的专门的国际单位又是什么?它与N﹒m是什么关系? (3)总结:功的单位:1J=1N﹒m 6.分析解答课本第64页例题: (1)分析:①明确已知量与要求的量;②规范解题步骤。 (2)由两名学生分别板演。 (3)追问: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还有哪个力没有做功? 聆听、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举例、分析。 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回答。 思考、讨论、回答。 阅读、交流、理解、总结。 阅读、回答、总结。 分析、解答。 分析理解归纳机械功的含义。 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联系实际。 进一步理解功的含义。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