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十一 简单机械———中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分布 分值比率 考点 知识点 分值 题型 简单机械 4% 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 3到6 选择、填空、计算、实验 滑轮 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机械效率 知识小结 知识点一 杠杆及其分类 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作杠杆。 2.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则杠杆平衡。 3.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其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4.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示意图 力臂关系 l1>l2 l1 F2 F1 = F2 特点 省力费距离 费力省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距离 应用举例 撬棍、羊角锤、钢丝钳、水推车 钓鱼竿、筷子、镊子 天平、跷跷板 5.力臂的画法 (1)找支点。 (2)画力的作用线(或延长线)。 (3)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标明相关字母。 知识点二 滑轮及滑轮组 定滑轮 1.定义:使用过程中,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实质:等臂杠杆。如图所示,定滑轮两边的力与轮相切,中心轴可视为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作用在轮的两端,无论朝哪个方向用力,动力臂都等于阻力臂等于定滑轮半径。 3.特点: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4.拉力与物重的关系:F=G(不计绳重和摩擦) 动滑轮 1.定义:使用过程中,轴随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 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如图所示,滑轮的“支点”位于绳与轮相切的地方(B点)。过“支点”的轮的直径相当于杠杆,F2为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F1为动力,因此动力臂大小等于滑轮直径,阻力臂大小等于滑轮半径,则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 3.特点: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4.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不计绳重、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1.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 2.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时,在动滑轮上有几段绳子承担总重力,所用的拉力就是总重力的几分之一,若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力,则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拉力与物重的关系F = (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F = (计滑轮重,不计绳重及摩擦) 知识点三 机械效率 三种功 1.有用功:我们需要的、有利用价值的、必须要做的功,用表示。 2.额外功:使用机械时,并非我们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用最表示。 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用表示; 机械效率 1.定义:物理学中,把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率,用符号表示。 2.公式:。 3.正确理解: (1)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反映了机械做功性能的好坏。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故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3)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比的形式。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猜想与假设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实验前要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已调节平衡的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杠杆两侧受到的作用力等于各自钩码的重力,两边的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3)改变力和力臂的数值,多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实验数据 序号F1/Nl1/cmF2/NL2/cm1150.51021100.52031.510115 实验结论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为F1l1=F2l2 ①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的目的是: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②移动两侧钩码使杠杆再次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从杠杆上直接读出力臂。 ③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实验数据的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