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57520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学习任务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106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理想信念”学习任务设计 一、单元教材解读 (一)阅读训练要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单元围绕“理想信念”的人文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英雄事迹,学习高尚品质,激发爱国情怀。人文主题既是串联单元学习内容的“线索”,也是本单元必须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李贺《马诗》、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李星华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选编这四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落实有关“革命理想”“高尚品格”的人文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落实具体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第一条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部编版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出了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有关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的学习主要从四年级开始,在低段还未曾涉及,这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篇目选择有很大关联,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为了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思想感情,借助的中间“载体”从中低段的课本插图、关键语句更加聚焦到文章主体———人物本身(有关人物的描写);从篇目选择上,中高段写人写事的篇目更多,意义更深刻。四上开始接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四下、五下和六上也有继续学习,所以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对找出文中有关人物神态、言行的描写应该没有困难,那么此阅读训练要素的难点应该放在“体会人物品质”上;四上“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只需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心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委屈……)即可,五下“体会人物内心”,需要学生走进人物,设身处地的思考在当时的境地里“我”可能会想些什么、“我”的家国情怀,六上“感受人物形象”、六下“体会人物品质”较之“体会人物心情、人物内心”更上位一些,需要在体会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凝练品质(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为革命献身……);四下“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六下“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多了“神态描写”,二是“感受”和“体会”,在日常教学中语文老师很容易混淆感受和体会,确实,二者有很大的共通之处,这里所说的区别指的是二者在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深,“感受人物品质”侧重学生能从人物身上受到感染、影响,“体会人物品质”侧重体验和领会,将人物身上的品质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关于第二条阅读训练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部编版教材关于“查资料”也做了螺旋上升的安排:低中段为了理解课文内容,大多是借助课文中提供的明显(关键、主要)信息、图画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聚焦从课文中提取信息,更偏“向内”的学习,而从五年级开始,学生结合所查找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一种“内外结合式”的学习,相对五上和六上,六下“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侧重查阅资料,另一方面是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更深入。关于“查阅资料”,六上第八单元“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鲁迅单元的资料有两个主要来源:学生自查和教师提供,基于此单元的特殊性———时代背景和人物理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教师提供相关适切资料占据重要部分,但到了六下,资料的搜集主要来自学生自查,并且查阅的资料不局限于课文所涉及的当时当地当事,还可能包括与主旨相关的时事资料等,加深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