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6545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临江仙》学习单教案(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0次 大小:395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三,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
  • cover
火炬中学部“学共理念,活动导向”课堂改革教学案 课题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周次 课时 课标要求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 前 预 习 单 预习内容及问题设置 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倍尝,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课 堂 学 习 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二、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研究手法 四、小结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译文】回忆年轻时在午桥上畅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才俊。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2.词句出示: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1.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词的上阕描绘了往昔在洛中,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疏影里,大家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到天明的图景。与下阕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本词,讨论分析回答。) 预设: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 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 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 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歌,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 这首词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巧用对比。 将昔日洛中旧游的欢景和二十多年后再来已沦丧旧地的心境进行对比,抒发北宋亡国后的深沉感慨。 预设2: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 在追昔抚今中,抒发落寞孤寂的情怀,将个人愁苦融入历史长河。 本首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拓 展 与 延 伸 拓展内容 类文类题 这首词,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2.全词围绕“闲”的心绪,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板 书 设 计 教 后 反 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