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88624

2.4.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4-06-18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1011949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模块,基础,语文,中职
  • cover
(课件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丨辛弃疾丨 经典再现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6、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带来的阅读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爱国热情。 3.了解用典的作用及与直接抒情的不同 教学目标 怀古咏史诗/词特点 1、标题:古迹、古人名、“咏、咏怀、怀古” 2、内容:古事、古人、古物。 3、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 4、主题: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写作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主张求和的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从北方投奔而来的,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 他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生命垂危之际,大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之后愤然长逝。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写此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他从42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这期间,1203年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韩不听辛弃疾之劝,后来把他调离了镇江。本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 大好 中华 河山 大好 中华 河山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 课文分析 本词用了好几个典故,请同学们任选一典故,谈谈你从这些典故中读到词人怎样的情感和用意?(提示:结合文本和注释,抓住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字词,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典故人物 人物事迹 情感态度 写作意图 孙权 (孙仲谋) 刘裕 (寄奴) 刘义隆(元嘉) 拓跋焘(佛狸祠) 廉颇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哀 谏为政者勿忘却 一饭斗米,以示可用 同情悲叹 悲满腔才华无人问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起兵北伐,建立刘宋 敬仰赞美 仰慕歌颂 表建功立业雄心 叹英雄后继无人 落实重点字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英雄的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