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3357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8次 大小:873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4届,高三二,三二
    2023学年顺德区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语文试题 2024.2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今世界风谲云诡、变幻莫测,如何认识不同文明间的关系进而如何实践各文明间的交往,促进各个文明共存共荣共进步,成为困扰人类前行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如何做到既具有广阔世界眼光而又在全球视野中坚守中国文化立场,这是文明互鉴中首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这一思想的形成,既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世界历史理论的正确指导下对世界大势和文明规律的深刻认识,又是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产物,是全球文明共存共荣共进步理念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这些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彰显着独特的“中国文化立场”。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对文明互鉴论进行理论解读,挖掘其文化意蕴,掌握其演进逻辑,准确把握其中贯彻始终的鲜明中国文化立场,既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形成新的世界文明格局的实践指南。“和而不同”“交通成和”“并育不害”“通而不统”是内蕴于新时代文明互鉴论之中重要的中国文化基本立场。“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重在彰显一种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文化态度;“交通成和”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进路,重在提供一种如何实现“和而不同”目标的实践方式;“并育不害”的文化立场旨在超越文明优越,促使全球多样文明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通而不统”的文化立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行为准则,旨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重在形成一种多样文明和谐共生、同放异彩的交流机制和文明生态。 (节选自范鹏、李新潮《文明互鉴论的中国文化立场》) 材料二: 文化隔阂是不同文明在接触时存在的普遍现象,主要体现在将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作为参照系来衡量评判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中国和非洲虽然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但是中非文化总体上的深度融合过程没有发生过。西方媒体对非洲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非洲人早期的中国观,而且对中非关系也已形成了一整套带有刻板成见的话语体系。这些因素导致我们在走进非洲的过程中时常面临文化隔阂。 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差异则可能加剧分裂和冲突。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助力中国媒体在报道非洲、中非关系议题时,能够跳出传统国际传播以“我”出发的单向视角,尝试从更深层次的中非价值、文化与哲学的交流共享中来寻求文化共性,理解文化差异,从而逐步消除中非存在的文化隔阂,增进对彼此的认同。非洲学者撒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