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3985

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一2.8《冯谖客孟尝君》课件(80张)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913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语文,北京,选修,冯谖客孟尝君,课件
  • cover
课件80张PPT。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一、《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纂集的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汇编,作者已无可考。西汉末年刘向对他所见到的本子重新加以编校,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策,共三十三篇。定名《战国策》。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所进行的一些错综复杂的斗争,着重记叙了纵横家的活动,以及他们在游说诸侯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也反映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复杂激烈的斗争。 《战国策》长于铺陈,语言流畅犀利。论辩时善于扣住中心而纵横反复,曲尽其意,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书中还有许多词采绚丽、感情充沛、酣畅淋漓的篇章。这些都对后世的文学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战国策》注本东汉高诱曾作《战国策注》,但到宋代时已有残缺。目前通用的本子是北宋曾巩在高诱的《战国策注》基础上重新补足、南宋姚宏校注、清嘉庆时黄丕烈重刊的本子。上海古籍-出卷网-于1978年出版了汇集前人成果的《战国策》点校本。今人诸祖耿的《战国策集注汇考》、张清常的《战国策笺注》亦可供参考。二、题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题目是后加的。冯谖客孟尝君,即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做食客。文章描绘了冯谖在齐国孟尝君门下作客的经历。孟尝君素以好养士闻名天下,成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它叙述了冯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使孟尝君官复原职和立宗庙于薛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冯谖这个深谋远虑的策士形象,表现了策士在战国时期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暴露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纷争。文章层次清晰,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写作意图 通过因为贫伐“不能自存”因而投食于孟尝君的冯谖为主人深谋远虑,收买民心,营造三窟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政治远见与才干。 四、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冯谖托人推荐自己作孟尝君的门客。 第二部分(3-6):写冯谖焚券市义,替孟尝君营造“第一窟”。 第三部分(7-9):写冯谖继续为孟尝君营造“第二窟”、“三窟”,即复位于齐和立宗庙于薛。 五、分析课文 (一)讲授第一段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zhǔ)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有……者:固定结构。者:语气词,表提顿。这种句式都用于专名在文中第一次出现之时,它很自然地把叙述对象引进来,并能引起人的注意。如: (1)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2)有陈豹者长而上偻,望视,事君子必得志,欲为子臣。(《左传·哀公十四年》)贫乏:贫,指钱财缺少;乏,指食物欠缺。二者意义相近,故“贫乏”常常连用,指贫穷。 自存:存,生存。“自存”指养活自己。“自”作“存”的宾语。属:嘱託,转达意愿。后来写作“嘱”。二者是古今字。 孟尝君:姓田,名文,为齐相,封于薛(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市附近),孟尝君是他的封号。他以好士闻名,门下食客三千多人,他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为战国四公子之一。 寄食门下:这里指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寄:依附。寄食:依附(依靠)别人吃饭。 2.孟尝君曰:“客何好(hào)?”曰:“客无好(hào)也。” 何好:爱好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无好:没有什么爱好。 3.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何能:结构与“何好”相同。能:动词,能够做到,胜任。 无能:能,名词,能力。 4.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