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96

漫谈清高[下学期]

日期:2024-06-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50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漫谈,清高,学期
  • cover
课件15张PPT。漫 话 清 高 金开诚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 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 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