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雪寻梅》教案 教学内容: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踏雪寻梅》是人音版教材第十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表达了青少年学生骑着毛驴,踏着冬雪去欣赏梅花绽放的情景,以轻快活跃的曲调抒发了人们去赏梅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词曲并茂。乐曲为带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合唱是以骑驴赏梅、铃儿响叮当声为意境来编配的。A段中,第一声部抒发人们骑驴去赏梅的兴奋心情;第二声部主要以叮当声为骑驴行走的背景来衬托第一声部的形象。B段的第一声部描绘了骑驴踏雪赏梅的情景,并且把歌曲推向高潮后结束全曲,抒发了赏梅后得到满足的喜悦心情;第二声部与第一声部和谐结合,形成“如影随性”的效果,使歌曲显得丰满,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整首歌曲曲风轻快、活泼,既表现出人们踏雪赏梅的兴致,也赞美了梅花不畏冬雪,傲然绽放的精神。 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力图通过简洁的材料及相关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二声部作品。主要通过引领学生欣赏音乐、图片并发挥想象,自主分析音乐各要素,并运用于演唱。歌曲的演唱中使用对比的方法,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体验速度、力度及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通过听、赏、议、唱、创……层层递进,多角度感受音乐,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受冬天的情趣美和音乐美,并在创作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意境。 2、通过演唱和实践活动懂得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演唱表现出来。 3 、能分别用活泼跳跃和连贯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并能比较和谐的演唱二声部。 教学重、难点:歌唱情绪的体现及二声部的和谐演唱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铃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共同演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放松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做好音乐课前准备,为上课营造气氛。) (二)导入: 1、师:刚才我们在演唱的这首歌曲的时候,同学们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啊?(描绘了孩子们坐着雪橇去滑雪的情景)当我们歌唱时脑海中会出现相应的画面,那么,当我们看到画面时,我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一些声音呢? 2 、情景创作。 出示画面(冬季水墨画),提问:在这副画中你能听到哪些声音?可以用什么乐器或其他声响表现出来么?(风声,驴脖子上铃铛的声音,驴蹄声,人吟诗声等)集体情景表演。 (设计意图:结合美术、文学等手段,进行学科综合,创设情境,使学生发挥想象,主动进行音乐创造和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踏雪: 1、演唱低声部。 师:老师从这幅图上也感受到了一组旋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是由什么发出的声响所构成的,并且,请大家随着旋律一起来打打节拍或者律动一下。 第一遍:出示旋律(低声部,除最后一句),播放音乐,学生跟着节拍律动。 生:这是由铃铛发出的声响构成的旋律,轻快、活泼。驴子踏雪而来。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及节奏律动,使学生对旋律有初步印象,并掌握情绪特点。) 第二遍:跟琴唱谱。 第三遍:填词演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选择最合适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悠闲、愉快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力度记号,并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表现。) 2、演唱高声部 师:伴随着清脆的铃铛声,隐约还传来了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唱的是什么?同学们的铃铛声响起来吧。 师生配合演唱,学生演唱低声部,教师配合演唱高声部。 (设计意图:尝试二声部的配合,初步感受合唱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思考1:主人的情绪如何? 生:主人的情绪轻松、愉快。表现出人们骑驴赏梅的兴奋心情。 第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