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60292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6次 大小:2946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河南省,焦作市,2023-2024,年高,三下,学期
  • cover
焦作市2023—2024学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永字八法作为中国书法运笔的法式,透露出中国美学的一大消息,就是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不滑落,不漂移,稳实,有力,内蕴,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没有一点涟漪,但在其深处则暗藏机锋,暗藏玄机,充满了力的漩涡。 后人将其概括为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笔隐锋,波必三折。 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势。“势”就是力,内在的力,不是外在力。为什么说是内在的力呢?因为这种力是通过线条内部的变化、具体的章法等表现出来的,书法家就是一个制造矛盾的高手,就是要造成书法内部的冲突,通过形式内部的避让、呼应、映衬等,造成内在的冲突,形成一种张力。这就是“势”。这个势,也与自然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家是到自然中体会这种势的,体会“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 宋代有一位画家叫郭熙,他的《林泉高致》不仅对绘画有影响,也对中国书道,园林等产生影响。他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书法将这样的道理,概括为两个字:“藏”和“忍”。有的人说,懂得这两个字,也就懂得书法的奥秘了。孙过庭《书谱》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在一画之中,通过笔势的变化,笔锋的运转,墨的干湿,体现出丰富的变化,所以说,在一画之中有起伏;在一点之内,要表现出转折回转的力感来。这就是“藏”的妙处。 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处世上要忍,在书法上也要忍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中国书法用笔强调裹锋,起笔要裹峰,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要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了。书法讲究绵里藏针,追求笔底金刚杵表面上很平和,内在却很有力量。如泰山刻石《金刚经》,康有为认为乃古今榜书第一,用笔平,结体呆拙,字形肥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但细心体会,你就会发现其中天真烂漫的地方。 中国美学将这一重要原则称为含蓄。不把话说绝,不把意思表达尽,一切都在调动鉴赏者的主动性,艺术不仅仅是现成的作品,它是有待于鉴赏者来填补的空间。比如园林的借景。景虽可借,要在人心,心灵不活,一切都是虚设。 中国美学强调,含不尽之意在言外,这让你去联想,让你去补充。从创造的角度看,创造者将艺术视为沟通自己和鉴赏者对象的通道:从鉴赏的角度看,鉴赏者在创造者有意的设计中,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会有更深刻的审美感受。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材料二: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