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63628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830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次,试题,语文,检测,模拟,陕西省
    临潼区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10页,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北宋文人士大夫群体中,产生了对一种“精神愉悦”的肯定、颂扬与培育,这种精神愉悦被命名为“清乐”。“清乐”是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是心灵不为物欲所累时的自由情感,它是中国古代对美感或审美愉悦的称谓。获得清乐的主要方式是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进入大自然中,以林泉养心,以烟霞养气;也可以通过对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把玩与鉴赏而获得;清乐还来自心灵在自由中的升华,并产生一种“纯粹愉悦”。清乐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自觉———自律的标识。 获得清乐的过程和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是相通的,因为清乐与今人所说的“审美愉悦”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说清乐是中国古代人用来标示美感或审美愉悦的词语。清乐是一种自由愉悦,而自由愉悦是自18世纪中期在西方出现的现代美学所确立起来的美感或审美愉悦的本质,因此,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说,清乐所标示的那种精神愉悦,就是审美愉悦。 “审美”这个现代的西方术语所指称的那种人类活动,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说的获得清乐的过程,是相通的。“审美”这个行为的标识是“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而“清乐”同样指称这样一种愉悦。在这个相通处,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清乐的活动标识为“审美的”。“清乐”一词所指称的这种精神愉悦,因此成为标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审美之独立性的观念上的自觉———自律。 这种精神愉悦并不是在仁哲年间才有的,古代中国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实现了审美自觉,有一些词汇,如“心远”“真意”“清音”等都含有“清乐”之义,而在王羲之、谢灵运等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欣赏中,非功利性的精神愉悦就已经成为他们审美愉悦的核心。但“清乐”这一观念的出现说明,宋人在观念上认识到了这种愉悦是与人类的感官快适、肉身快乐、道德愉悦或认知愉悦不同的,并用“清乐”一词来标示审美活动的自律性。 自从清乐在仁哲年间成为观念的自觉之后,南宋和明代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接受了这个观念,并把自然审美、文艺鉴赏、古玩收藏、琴棋娱乐和休闲养生等活动中所获得的愉悦,统归为一类。 在今人看来,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寻求清乐的过程,正是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这是因为这些生活形态包含着可以用“清乐”来概括的精神愉悦,因而“清乐”一词可以作为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中国古代美学中可以用来标识审美自觉—自律的理论术语。尽管实践中的审美自觉与自律远比“清乐”这一观念产生得早,但“清乐”这一观念的诞生意味着,古人从观念上确证了审美愉悦的独立性与审美活动的自觉—自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清乐是古代美学中审美愉悦的标识,也是古人所意识到的审美自律在观念上的标识。 (摘编自刘旭光《清乐:中国古代审美愉悦的标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乐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精神愉悦,是中国古代用来标识美感或审美愉悦的词语。 B. 从现代美学的角度来说,清乐就是审美愉悦。因此获得清乐的过程和西方审美活动是相通的。 C. 清乐和孔颜之乐这样的道德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