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南安军文天祥 宋末帝赵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庾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下此诗。 背景简介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 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 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 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 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南 安 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梳理诗意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1.赏析这一句中的“湿”字。 “湿”是打湿的意思,写出诗人的征衣被风雨打湿,表现了环境的凄苦,烘托出诗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凄苦沉痛。 分析诗歌 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风雨衬托心情的沉重。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2.如何理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两句诗? 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说这次北行经过故乡,却是被捕归来,表达了壮志未酬,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的沉痛心情。 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声情激荡,突出行程的孤单和行动的不自由,抒写了主人公的悲苦心情。 分析诗歌 颔联写出了行程的孤单和归乡无望的矛盾心理。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3.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分析诗歌 颈联对仗工整,对比手法中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城郭沦陷的痛惜之情。 或:将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4.赏析“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分析诗歌 尾联大义凛然,以绝食表明绝不降元的决心。 本句用典,运用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最终饿死的典故,表明自己誓不投降的态度和以死明志、坚守爱国节操的决心,表现出强烈的爱情情感和民族正气。 01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03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02 颔联:自我发问,行程孤单。 04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分析诗歌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被俘后经过家乡时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城郭沦陷的悲痛之情,抒写了自己以死明志、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显示出崇高的民族正气。 诗歌主旨 1、文天祥《南安军》一诗中,抒写诗人此次行程孤独悲苦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 2、薇,一种普通的野菜,却因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而食,被赋予了高洁的志趣,成为文人笔下钟爱的意象。王绩在《野望》中用“ , ”表达了他避世退隐的心态:而文天祥在《南安军》中用“ , ”来表达他绝食的决心,唱响爱国之志。 出岭同谁出 归乡如此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当堂练习 阅读下面文天祥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甲】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比较阅读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的颔联借用自然景物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和个人遭际的艰难坎坷。 B.甲诗的颈联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既说明诗人所历之地,又写出形势险恶和自身境况危苦,抒发了诗人忧虑不安的情感。 C.乙诗颔联上句写诗人被俘后押送行程的 ... ...